风口财经记者董婉婉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交通物流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生产,是企业复工复产复能、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配送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青岛作为全国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11个“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在东西共济、海陆并举的物流格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近年来,青岛出台多项政策推进货运物流全面复工复产,做好产业链供应链跟踪保障,落地落实各项纾困解难政策,推动建立保通保畅长效机制。
青岛港即墨港区即黄班列开通。
做好成本“减法账”
近日,在位于即墨国际陆港的青岛港即墨港区,工人们正忙着货物装卸,这些货物在港区内完成通关手续后,将由即黄班列送达青岛港前湾港区,通过海运发往世界各地。
“即黄班列是青岛市海铁联运的物流通道,为了不受疫情影响,我们对接了工信、邮政、交通等部门,为企业办理了应急保障通行证,畅通绿色保障的通道。”即墨国际陆港管委副主任范京涛介绍说。
即墨国际陆港是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内陆港,也是胶东半岛地区的物流重地,不到两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内聚集了数十家物流运输企业。为保障物流畅通高效,园区创新举措,做好成本“减法账”,帮助物流企业降本增效。
为做好进口非冷链货物的静置仓储工作,即墨区成立进口货物集中监管仓,为入仓企业提供免十天堆存费的优惠。这个位于即墨国际陆港的即墨区进口非冷链货物集中监管仓占地3万平方米,可以提供静置仓库和消杀场地,自启用起,每天会有超过30个集装箱的进口货物在这里消杀、静置。
“我们为相关企业制定了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驾乘人员管理模式以及应急模式,积极推动辖域内物流企业满负荷运转。同时与相关企业共同成立应急小组,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相应。还通过集约化利用我们本地物流口岸资源,建立货车司机温馨之家等一系列的举措,来解决物流企业运行当中的实际问题。”范京涛告诉记者。
作为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青岛国际陆港千方百计畅通物流通道,搭建起灵活高效的“四港联动”的运输网,全面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除了仓储外,货车司机的隔离问题也是一直影响物流企业运行的“老大难”。今年,即墨国际陆港管委租赁华骏M区及在周边跨境电商小镇一整栋楼,放置床、座椅等家具物品,打造成“家庭式隔离观察点”,为货车司机无偿提供温馨的隔离条件,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与青岛港即墨港区一路之隔,顺丰华骏物流园内物流车辆正有序穿梭。这里是整个青岛市民生物资的重要转拨地,疫情期间承担了防疫医疗物资以及生活生产必需品的供应任务。
记者了解到,顺丰华骏物流园分拨中心工作人员较多,场所码扫码人次两千余人,为避免全体工作人员外出做核酸在辖域内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及方便员工做核酸,即墨国际陆港管委积极协调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在华骏物流园内设立核酸检测点。同时还扩大了场地车辆屯车面积,在该区域内设立缓冲区,增加防疫人员、在缓冲区内进行检查、加快入园检查效率等。
顺丰华骏物流园分拨中心。
真金白银“贷”动流通
“这笔交通运输贷真是太及时了,只用了大约一个月时间就申请下来了,帮我们缓解了一定的资金压力。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笔贷款到期还上后,应该很快就可以再续上。”青岛天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鸣说。
周鸣口中所提到的“交通运输贷”是青岛真金白银“贷”动实体经济发展和助力交通运输企业纾困的有力彰显,也是青岛服务交通运输企业的创新性举措之一。
青岛市作为重要港口城市,交通物流行业市场主体多、从业人员多、运输车辆多,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货源减少、结款周期延长,而用工、油耗、保险等成本高企,造成收益下降,经营困难,急需资金支持。针对这一难题,青岛市交通运输局以山东省“信用交通市”试点为契机,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利用青岛市信用综合服务平台,以信用为核心要素,与交通物流企业经营活动深度融合,面向道路货运物流行业,推行“成本低、额度高、时效快”的专项信用贷款产品——“交通运输贷”,最高融资额度万,为信用良好但缺乏传统抵押物的道路货运物流企业赋能,帮助企业融资,解决燃眉之急,精准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我们公司与交通银行青岛分行签订《流动资金借款合同》,通过无抵押方式,以4%的年化利率,获得万元贷款。”回顾申请经历,青岛天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鸣感触颇深,“我们公司作为新三板上市公司,各方面数据真实,信誉也很良好,申请用时很短。很感谢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客户一般给我们承兑付款,我们又需要付给下游现金,所以流动资金缺口比较大,这笔款项缓解了一定的压力。”
事实上,像天璇物流这样“真金白银”享受政策红利的物流企业不在少数。
青岛市自9月14日正式推出“交通运输贷”后,目前已有超过50家道路货运物流企业,申报融资需求,业内反响强烈。注入金融“活水”,为青岛市交通物流业保通保畅、持续恢复向好增添了动力。
谈及政府惠及物流企业的政策,周鸣表示,疫情对从业人员、运力资源、运行线路都造成一定影响,近期各部门出台疏通物流运输堵点的相关政策,对于缓解物流企业压力、畅通物流链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上半年青岛市政府启动了社保费缓缴工作,中小微企业都可享受缓缴迟延政策。
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疫情之下,各地落实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仍有挑战。“在这个利用政策保物流通畅的时候,要切实把对物流企业的纾困政策落实到位。尤其是增值税的留底退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免征、还缴社保费、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货车贷款延期还本儿付息等政策。通过政策的落地、减少通行限制、完善物流网络,真正减轻物流企业、个体司机的经营压力,激发物流行业的市场活力。”
构建海陆空铁物流大通道
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是青岛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效的战略性举措,现代物流产业链是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的24条产业链之一。
目前,青岛全市共有在运营重点物流园区50余个,“胶州湾”“华骏”“宝湾”等3个园区荣获全国优秀物流园区。早在年,青岛市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入选城市被正式授予“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全市邮政快递业行业规模、创新活力、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青岛以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为枢纽,统筹山东半岛城市群及沿黄流域重要枢纽城市班列运力资源,打造区域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日韩货运班轮船期与中欧班列班期相匹配,优化“日韩陆海快线”“上合快线”等固定班列服务品牌。创新“班列+冷链”“班列+跨境电商”等生态,推动中欧班列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为巩固青岛海铁联运量连续7年蝉联全国沿海港口首位的地位,今年,青岛市出台支持航运高质量发展“15条”,支持海铁联运发展政策纳入其中,不断拓宽海铁联运网络,优化陆海联动,完善内陆港布局,增强港口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辐射能力。
此外,青岛还推动港口企业依托口岸功能优势和集疏运能力,不断开拓更加便捷、高效的全程物流通道。创新打造了“西南地区—重庆内河港—上海港—青岛港—华东地区”的多式联运物流新通道,协调了东部港口与中西部物流枢纽布局与运力安排,有效促进了沿黄流域的经济互动,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借助青岛“一带一路”倡议中唯一的海陆“双定位”城市优势,立足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片区青岛片区建设,青岛加快构建起集海陆空铁运输资源于一体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国际寄递物流体系,持续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支撑作用:今年,长江以北唯一的中邮海外仓国内中转仓-青岛中邮海外仓中转仓在青岛国际邮件处理中心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与美国、捷克、加拿大等11个国家13个中邮海外仓的无缝衔接;西海岸保税物流中心和国际海运快件监管中心,拥有超过10个全球海外仓,搭建了共计9条、每周54艘次“夕发朝至”的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能够降低30%以上的寄递物流成本;“义新欧”中欧班列、“齐鲁号日韩陆海快线”特色班列、“中日RCEP快线”及青岛-大阪、青岛-东京等全货运包机的开通,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建设……青岛海陆空铁物流大通道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