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德邦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技创新对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哪些影响 [复制链接]

1#

引言

科技创新对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哪些影响?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区域物流、科技创新与物流产业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差异、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是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阐述的相关理论基础为系统耦合理论、协调发展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本章从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三个层面展开,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相关研究的现状和扩展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一)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社会劳动分工协作的结果,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区域经济是从地理角度出发,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时空,在特定的区域里,区域内部与区域外部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与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地形、气候、水资源和矿物资源等都会增强或削弱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政策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存在着差异性。区域经济不仅单纯的考察特定区域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该区域的就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等多方面。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演进、社会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布局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科技创新

熊彼特是将“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重新优化投入要素,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为企业提供产品扩张新思路、产品市场化生产等,日高企业竞争力。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科技创新可以定义为创造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应用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开发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企业主要通过自主创新、对外引进、吸收和模仿三种方式来进行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增加研发投入,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掌握主动权、发展权,但这种方式前期投入较大。对外引进是购买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不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吸收和模仿是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后,再通过自身的研发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物流产业

物流产业是一项复合型产业,将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资源产业化的结果。物流产业在我国经历探索与起步、快速发展到转型升级三个阶段,已经成为我国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物流产业不是简单的把运输、装卸和仓储等相关活动的集合,而是按照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规律,对物流活动进行全方面整合,形成与国民经济发展有极强关联性的产业。物流产业与制造业相比,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是现代性。与传统物流产业相比,伴随着先进物流技术的研发,物流产业运行更加智能化,物流管理技术日益完善,有效的提高了物流产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和物流产业运作效率。

二是服务性。物流产业的物流活动是物体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增加物体的经济功能,较少改变物体的使用价值,主要为客户提供服务。

三是系统性。物流产业不等同于仓储业、装卸业与运输业的综合,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同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发展的产业生态,共同提高国民经济。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系统耦合理论

系统耦合理论概念是由我国农学家任继周提出来的,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相近又各有差异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将它们进行强化与结合,使各个系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黄睿将系统耦合定义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相似特征的系统结合为新的、高级的结构功能体,能够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蒋玉石认为两个系统若存在静态的相似性、动态的相关性,则两个系统具有耦合关系。所以,系统耦合理论就是以系统论、系统动力学和协同学等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基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有联系的系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激发、相互协调、相互磨合,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实现系统间的良好耦合。

(二)协调发展理论

协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定义,

一是和谐、协调的状态,二是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协调就是将各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调整相互作用关系,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发展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定义,一是事物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演变过程,

二是事物主动扩大规模的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协调发展理论应用到研究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三个系统中,将这三个系统放到一个框架,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合作,来实现整体区域良好发展。

(三)空间计量经济学

根据Tobler的地理学第一理论,地理位置较近的事物关联性比地理位置较远的事物更紧密。这表明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关联性,但空间距离的远近在恒大程度上影响着事物之间联系的紧密性。

打破了经典计量经济学中样本独立性的假设,应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来处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由此产生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距离相近的事物相互联系更紧密,这种想象被称为空间效应。有学者认为某个事物的空间数据一般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事物的发展会受到相邻地区的溢出效应影响。

三、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是重要的话题,国内外学者通过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和科技投入等方面与经济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究。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学者在一七六六年提出科技进步、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有学者把生产函数中科技进步这一要素提取出来,探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率是导致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对知识存量的利用能够有效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不同区域的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之间存在差异,当前学者关于区域差异在国家、省域层面进行分析。

孙艺璇等应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证明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刘思明等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40个主要国家进行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驱动力紧密相关,且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力明显高于不发达国家;杨武等通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表明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推动经济产出。

有学者研究证明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具竞争力。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活动和专业知识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尚勇敏运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十六种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指数,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转型两方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且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

王旭应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二〇〇八-二〇一六年中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理论产出和科技创新人才投入等能够十分明显的正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技术市场产出和财政科技投入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作用。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采用科技创新型全球竞争策略的国家比其他国家更有竞争力。

华坚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表明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区域间存在差异。有学者应用动态耦合模型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同演化的机理,技术创新效率、国内生产总值和高科技企业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是影响中国四大区域复杂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方面,有学者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证明了科技创新能正向促进经济发展。

庞瑞芝以二〇〇九-二〇一二年中国三十个省域为例,应用网络化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发现全国各省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取决于创新生产阶段和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有学者通过构建网络WSBM模型,测算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过程中两阶段及整体的效率。殷李松通过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表明科技创新规模、结构效应和质量三方面的提升均能提高经济增长。有学者研究表明创新驱动对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经济增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