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德邦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个拼多多17个京东,为什么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7月12日-13日,中概股新一轮大涨过后,拼多多市值回升至亿美元上方。

目前,拼多多最新市值亿美元,而国内另外两大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京东市值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

拼多多市值约为阿里的4成,京东的1.7倍有余。

市值,是市场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直观评价。

拼多多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外界对其产品、质量、服务的质疑。

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京东却恰恰相仿,产品质量、服务品质一直是京东赖以生存的基础。

为何标榜优质的京东,市值会大幅低于饱受诟病的拼多多呢?

01错过下沉市场机会是京东的一次重大失误——

京东市值不如拼多多,

往小了说,是因为京东在最直接的用户规模上早已输给了拼多多,目前拼多多的用户规模领先京东4亿左右。

往大了说,是因为京东错过了电商下沉市场快速崛起带来的机会,而这次机会恰好被拼多多抓住了。

拼多多过去几年的崛起,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沉市场大量用户触网带来的红利。

过去,由于物流体系滞后、互联网使用能力不足,小城镇、农村长期是电商空白。

京东、阿里也“自动”忽视了这部分市场。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快递物流体系的建设,下沉市场衍生出了旺盛的网购需求。

依靠病毒式营销和低价策略,拼多多首先在下沉市场取得了突破,并验证了下沉市场的潜力,这也是拼多多千亿市值的基础。

反观京东,过去在下沉市场着墨就不多。时至今日,京东快捷的物流体系仍然围绕重点城市展开。

稍微偏远的县城,京东的物流体系就毫无优势,更遑论小城镇和农村。

(京东的大量商品在农村地区无法购买)

京东虽然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但在下沉市场带来的巨大增量中并无作为。

这是其市值被拼多多大幅赶超的核心原因。

02拼多多与京东是两套不同的估值体系——

虽然拼多多一直被视为电商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但从经营模式、平台思维及用户群体来看,拼多多与京东,都更像是不同赛道的对手。

市场由此给予了两家公司不同的估值,这也很正常。

深入使用过两个平台就不难发现,京东和拼多多的运营逻辑有着巨大的差别。

拼多多高度依赖推荐机制,倾向于用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流程,让用户尽快完成下单。

低价是平台放出的“诱饵”。此外,拼多多取消了购物车,在面临争议时,客服会主动介入,甚至主动为用户提供“仅退款”等选项。

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少交易和决策成本,最终目的是提升单量,类似于薄利多销模式。

京东的逻辑则是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让用户在平台消耗更多时间,提升客单价、复购率和高附加值产品占比。

正因如此,拼多多与京东的用户群体也有天壤之别。

习惯于京东的用户,会花时间比较商品质量,他们希望有快捷的物流服务和售后保障,很难因为低价就转向拼多多。

同样,拼多多的忠实用户,也很难接受价格更高、交易复杂的京东。便捷的物流对他们而言只是锦上添花。

于是我们看到,过去几年虽然拼多多的用户规模快速攀升至9亿上下,但同期阿里和京东的用户数量也还在增长,直到去年才进入真正的瓶颈。

资本永远青睐更新的产品、技术和概念。

市值高倒不是说拼多多有多好,只不过它的确开辟了电商的另一条赛道。

03国内电商市场不需要“第二个拼多多”——

虽然在不同的细分赛道上,但拼多多对京东和阿里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

去年年底刘强东回归后,京东的策略转变很明显,其核心是重提低价策略。

围绕这一策略,京东推出了多项举措。比如今年3月,京东推出了自己的百亿补贴。

最新消息是,京东已开始支持第三方商家为京东自营供货,且主打“价低者得”。

要知道,自营业务一直是京东的自留地,自营产品也一直是京东保障品质和服务的基础。在自营业务上引入第三方供货,可能是京东降低成本的核心举措。

拼多多的成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低价。

但京东想要依靠低价复制拼多多的路径,却未必能成功。

至于原因,平台的组织架构、流程设计、用户群体等“基因问题”暂且不说。

对消费者来说,大家也并不需要第二个拼多多。

尤其是热衷低价的消费者,早已习惯于拼多多连购物车都不需要的简短购买路径。

当所有平台都在拼低价时,最贵的反而是向新平台转移的学习成本。

04全面转型,老用户的感受重要吗?——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这个朴素的经济学概念告诉我们,便宜不一定没好货,但一定会有某一部分价值被牺牲。

可能是产品质量,也可能是配送服务,客服响应速度、退换货体验等等。

尤其是在京东这样的平台。京东的用户,本身很少以低价为目的选择京东。

但平台转向低价策略后,出于成本考量,必然会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

到时候京东很可能面临新用户吸引不来,老用户逐渐流失的两难局面。

对于这一点,电商平台心里其实比我们更清楚。

最初,淘宝和京东在做低价产品时,都选择了做一个新品牌。淘特和京喜的诞生,就是为了区别现有业务与低价业务,保障老用户的体验。

(淘特和京喜在应用市场中的排名不断走低)

但随着淘特和京喜阻击失败,京东和阿里都开始在核心平台上做调整。

老用户的感受,让位于平台的增长焦虑。

05面对拼多多赶超,摆正心态很重要——

压力大了,动作就容易变形。当前的京东、阿里都面临这种问题。

面对拼多多和直播对电商市场的的切割,两家公司近两年的调整十分频繁,但并未取得相应的成果,反而有自乱阵脚的嫌疑。

电商平台之间产品服务有差异、定位有区别,各自揽获一批用户,是良好电商生态的一种表现。

如果所有平台都去做低价产品,电商市场“拼多多化”,这不是用户希望看到的。

从平台各自的生态来看,京东和阿里面对拼多多的竞争,首先应该摆正的就是心态。

比如京东的市值虽然不如拼多多,但多年来依托电商平台成长起来的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再加上达达和收购而来的德邦股份,京东体系的市值仍然在拼多多之上。

此外,京东正在拆分京东工业、京东产发独立上市,京东手中还有规模庞大的金融科技板块未上市。

留住优质的用户群体,围绕京东生态发力,甚至去未曾踏足的海外市场尝试,远比跟拼多多比谁价格低更有意义。

阿里同样如此。

电商虽然是基本盘,但阿里过去二十多年已经建立起庞大的业务生态。

面对拼多多的竞争,阿里应该有底气拿出更有价值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回归到原始的价格战中。

电商平台鼻祖成了拼多多的跟随者,这是京东和阿里的悲哀。

未来的电商用户,购物如果只有一种选择,也将是用户的不幸。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花椒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