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德邦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顺丰控股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我是首席哥昨天有朋友留言说想学点“价值投资思维”,这六个字分量实在有些重,首席哥今天就抛砖引玉,借顺丰控股来分享一下个人的分析思路。

说顺丰控股我们先从减持开始聊起。有些人说减持是利空,其实不然,如果复盘一下曾经的“妖王”煌上煌,可以发现那轮大行情的起始点就是从减持开始。所以分析分析市场不能刻舟求剑,而是要看一些要素,比如减持,就要看谁在减持?减持给谁?减持多少?在什么位置减持?如果你把这些弄明白了,后面就谜底也就知晓了。

好了,我们回到顺丰控股,从去年上半年开始,顺丰大股东开始批量限售股解禁。股东苏州工业园区元禾顺风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由5.65%减持至4.15%、宁波顺达丰润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由7.39%减持至6.48%、高管刘冀鲁也有较大的减持。

理论上大股东减持自然会引起股东人数增多,筹码分散,不过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顺丰控股的股东人数却在骤降,从6w直接跌倒4.6w,后面又从5.4w降至5.2w左右。

那么股东人数为什么会出现下跌?我们看到基金和陆股通的加仓是主因。也就是说大股东减持的筹码几乎都被机构收走了。

那么基金是哪家在加仓呢?目前来看,兴全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持仓最多。持仓基金中包括兴全基金的董承非和景顺长城的余广两位明星基金经理,这两位基金经理一位是十年屹立不倒的老将,一位是曾在熊市斩获过年度冠*的价值投资牛人。

有意思的是董承非善于挖掘白马股中的成长股,余广则擅长挖掘财报扎实的企业,这两位布局是否意味着对顺丰这两方面的认可呢?

我们再来看看北向资金的持仓,年中旬占自由流通股在3%,而目前持股比例超过6%,整体翻倍。

为什么外资和基金要在这个时间段来买呢?我们来看看估值,在年顺丰控股跌出了估值底部,最低在26倍左右。这个数据与韵达股份和德邦股份相差无几。

在年年末,股价处于震荡盘整阶段,而PE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这代表顺丰控股的业绩在消化了因股价上涨推到的估值压力。

从现在已公布的数据来看,顺丰控股年的营收大幅增长几乎已成定局,而这将进一步降低估值水平,从而吸引资金布局。

对于顺丰控股未来几年的业绩,市场同样比较乐观。

1、招商证券预计公司19-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89/67.89/76.76亿元,EPS分别为1.40/1.54/1.74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32.3/29.5/26.1x。

2、东北证券预计公司-年EPS分别为1.31/1.50/1/76元,对应PE分别32x/28x/24x。

3、西部证券预计公司19-21年EPS分别为1.26/1.43/1.61元,对应PE分别为30.8/27.2/24.1倍。

当然除了这些冰冷的数据表象之外,还要看到顺丰相较于其他快递企业的运营优势,这个才是他的护城河:

1、超强的运营能力。比如在新冠病*疫情下,相较于其他快递公司,顺丰的直营体系和充足航空资源让它体现出更强大的运营实力,更高抗风险能力。

1)直营模式下,顺丰对全网运输链条的掌控力更强。相较于同业,顺丰在春节期间,明确提供“全年无休”的寄递服务,在各大加盟制快递企业无法全面复工的情况下,顺丰增加资源投入,积极协调人力、运力以及场地资源,确保配送质量。年1月26日国家邮*局建议春节期间优先选用顺丰、EMS、京东3家企业寄递。而通达系由于采用加盟制,人员返工较难管控,短期或对业务量具有负面影响。

2)航空运力充足,能快速统筹重要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配送。在整体陆运受公司研究影响的期间,顺丰航空持续贡献业务量。1月24日以来,顺丰航空响应疫情需求,临时增开深圳、杭州、北京、潍坊、成田、仁川到武汉等多条航线。截至2月3日,顺丰全网运输防疫物资超过万个包裹,成为抗疫救灾的绝对主力。防疫物资业务量占到了顺丰期间总业务量的1/3,占到空运业务的近一半。

2、庞大物流网络

随着B2C市场的逐渐饱和,顺丰近年来加大资本开支,抢先布局B端。年加大对转运中心、货运机队的建设;年重点布局重货业务和冷运业务;年到年上半年,收购新邦物流,入股美国夏晖,设立顺丰敦豪供应链公司,领投Flexport,并建设鄂州货运机场,全面打造综合物流网络;年11月18日,公司发行6年期可转债58亿,主要用于主要用于飞机购置和智慧物流建设,预计将与未来鄂州机场产生协同效应。至此,传统业务、冷链、重货、供应链等多项B端业务已完成初步布局,“天网+地网+信息网”的庞大物流网络已构筑较强竞争壁垒,预计资本开支高峰过去后,资本开支占收入比例将收窄至4%-6%。

从当前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各大快递企业均有向综合物流发展的趋势,但就规模来说,顺丰的重资产壁垒是三通一达等在短时间内不可突破的。大量重资产的投入必定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利润端承压,但从长远来看,顺丰已经获得了航空领域的先发优势,在多领域均占据了市场,时效与服务质量方面远远优于行业,随着运营规模的扩大,成本将不断被摊薄,行业壁垒持续加深,综合实力将迈上新台阶,利润将持续增长,有望在快递行业整合的浪潮中成为物流巨头。

注:文章内容为复盘心得,非操作建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